
上下分流帶來的貧窮焦慮感
2005年9月,日本觀察家三浦展所提出的《下流社會—中產階級消失》,提到日本歷經10年的景氣衰退期後,社會開始上下分流,曾經令日本人自豪的「中流社會」正在解體,而「上流」與「下流」之間的差距也日益擴大。
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的《M型社會》指的是在全球化下,富者大賺全世界的錢,財富快速攀升;隨著資源重新分配,中產階級則因失去競爭力,漸淪落至中下階層。於是,社會的財富分配,在中間有了大缺口,就像M的字形一樣,世界從此分成三塊,左邊的窮人和右邊的富人變多,但中間的中產階層陷落下去,最後可能不見。
回頭看看台灣,翻開報紙常見斗大的標題報導卡奴暴增、失業人口與低收入戶數目急速增加;但是經濟版又寫著某大企業家買了億萬豪宅,或者是限量版的機車、汽車;大陸版則是中國經濟每年9%的高度成長、台灣的失去競爭力……,連篇累牘的報導讓廣大的中產階級更焦慮了。一時間,貧窮感如同擋不了的SARS,襲擊中產階級,八成的人認為自己很窮,而這種貧窮感如影隨形,並且與日俱增中。
台灣會不會菲律賓化?
1946到1964年間出生的台灣人(我當然也趕上這班車),身處佔全球人口1/3的嬰兒潮中,經歷了台灣的高度經濟成長期,那是一個點石就可以成金的年代:公司、工廠和各行各業怎麼開怎麼賺,台灣錢淹腳目,機會捬拾即是,財富隨手可得。也就是說,那個世代的人只要努力工作,甚至只要有運氣變成田僑仔,都可累積不少財富。即使沒有什麼才能,也可以過個安穩的小康生活。
同樣的翻版出現在現在的中國,高度的經濟成長讓人流口水,只要敢投資就有機會賺錢,只要努力工作,薪資收入就會一路調升。而台灣自1990年後經濟成長減緩,很多人錯估局勢,仍盲從地將資金不斷投入註定泡沫的市場,卻逢股票和房地產的快速下跌而慘賠。工廠、公司業績滑落和關閉或外移,失業增加、薪資不再往上調高。中產階級卻未能警覺總體經濟的變化,仍維持一貫雅痞生活消費方式,入不敷出,淪為卡奴一族;國債高築、稅收不足、加稅重罰加上物價上漲,讓生活更加艱辛。
中產階級崛起於經濟成長期,成為穩固社會的中堅,卻也將逐漸消失於經濟衰退期?在大浪潮中,不要跟錢過不去,與其呆坐大悶鍋、跌落M型的塌陷區,不如想想法子,怎樣讓自己不會從中產消失而沒入新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