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後有追兵前無路 朋友裡有的為了孩子即將開學註冊而必須標會、賣股票,甚至申請助學貸款;也有婚後5年仍遲遲不敢生孩子的,富有的即使手頭上有千萬現金資產,躁鬱症還是不時發作;但是更多的是認為自己沒有機會變成富人的朋友,在M型社會裡一起向下沈淪。
住在台灣的人從來沒有這麼焦慮過。憂鬱掛在愁臉、扁荷包和縮水的銀行帳戶。全球曾經火紅時,台灣仍是斯人獨憔悴,更何況在金融大海嘯之後。大多數人不認為自己的未來,會比今天更好,原因是後有「通膨」追兵,前無「工作」後路。
變窮的同時,還要時時生活在就業不安定,隨時可能會「沒頭路」的恐懼,讓這種害怕淪為「新貧一族」的財富焦慮更為沈重與難解,並一路蔓延而成為台灣本世紀的黑死病。
理財焦慮症的藥方 此刻,唯理財為良藥,不論賺得多少的財富,如果無法充分運用,再多的金錢都換不來心情的平靜。從心理面、行為面考量的藥方,才能「藥到病除」,重拾財務健康。
一、減少消費比較的心理--不必和別人比較 因追逐廣告與「他有,我也要有!」的比較心態下,買來的東西及其空洞的承諾,正慢慢吸乾我們口袋裡的錢、美好的親情和友情,也帶來了焦慮。練習不斷反問: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:「真的有必要買房子嗎?」「真的有必要常常出國旅遊嗎?」「真的有必要照顧孩子們到大學畢業嗎?」如此區分「需要」與「想要」後,重新計算家計成本,放棄不必要的支出,這樣壓力就不會那麼大。
二、接受現況,規畫未來--不必和過去比較 人們習慣以過去看現在,或從過去看未來,發現投資機會少了、經濟高成長不再,所以感到焦慮,卻缺乏從現在看未來的眼界,和對未來的理財規畫,所以無法克服對未來的不確定感。許多人焦慮是因為擁有的資源很少,也就是資本和時間很有限,所以必須有所選擇,於是就選擇了股票。然而,靠股票快速致富風險不但高,成功機率也不大,許多人在買賣股票時,最信任也最依賴的消息來源是「朋友」。這種「我聽朋友說」是很可怕的,因為「朋友」也是聽「別的朋友」介紹明牌,等口耳相傳到你時,明牌早就快要成為「冥牌」了。
在上市上櫃公司家數日增、資訊越來越複雜的情況下,股民們獲勝的機率相對會越來越低。台灣過去的經驗不等於未來,倒是日本的經驗可讓台灣引以為鑑。

三、合理的資產配置
投資僅是理財途中使用的一種工具或手段,理財始於目標的設定,先有了目標之後,估計需要多少錢?現在距目標期望達成的時間還有多久?考慮可用的資金來源為何?如何使用它?並且考慮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、所要投入的時間、心力和專業知識,決定自己的投資策略,配置錢財到合適的工具上,透過有效的工具進行投資行為,排除過去盲目地想賺錢、增值,卻沒有完成目標的計畫和投資行為,才能確實擺脫憂慮。